close
歷代文選之文章閱記1
論文名稱:〈生死的抉擇與超越─試探「史記‧刺客列傳」〉
作者:余昭玟
刊於《語文教育通訊》22 90.06 頁4-9
指導老師:王月華老師
班級:UC2
日期:10月17日
¤A4整理大綱全文:
‧ 文章:〈生死的抉擇與超越─試探「史記‧刺客列傳」〉
‧ 主題:刺客與超越生死抉擇的議題
‧ 主旨:千古艱難唯一死,求生存是人性與生俱來的強烈慾望。但是如果有更崇高的信念,則人也會捨棄生之慾望,做出「千古艱難」的抉擇。
→舉例說明:太史公筆下的《史記‧刺客列傳》:五位刺客:曹沫、專諸、豫讓、聶政、荊軻。
→舉例說明:太史公筆下的《史記‧刺客列傳》:五位刺客:曹沫、專諸、豫讓、聶政、荊軻。
一、生命誠可貴:
(1) 史記:
以人物為中心:肯定「人」在歷史中重要地位。
不以成敗論英雄,都為立傳。
(2) 刺客對生死的抉擇與超越,是成為刺客形象之要素。
二、刺客的形象與特色:
→刺客:《刺客列傳》
→遊俠:《遊俠列傳》
(1) 俠客:出現的時機:政局不穩定。
(2) 遊俠:作為多為正統法治所不允的:給人印象惡劣。
(3) 刺客:
行事有明確目的。
絕不違背自己的良心。
須有過人的膽氣和毅力。
(4) 為何立《刺客列傳》? 卓然志節(刺客)VS.厚利薄義(春秋戰國)
(一)曹沫:
(1) 刺客任務成功:收復失土。
(2) 靠氣勢、膽識:「氣奪霸主,有壯士風。」
(二)專諸:
(1) 刺客任務成功:刺殺王僚。
(2) 沉著:行動毫無遲疑、毫無怯意。
(3) 以專致勝:伍子胥計┼專諸偽廚人。
(三)豫讓:
(1) 刺客任務失敗。
(2) 義氣、忠誠:
士爲知己者死,報知遇之恩。
不事貳君。
自殺,要求擊殺刺衣以報雠之意。
(3) 明代王應麟最為肯定豫讓一人,「豫子以不忘舊居,殺身而不悔,抗節致忠,行出乎列士。」
(四)聶政:
(1) 刺客行動失敗。
(2) 孝:等母親去世安葬後,方將性命托予他人。
(3) 義氣:一人做是一人當:
不要隨行人員,怕連累。
事敗,自毀容顏,保他人之全。
(4) 親情:姐弟之情令人動容。
(五)荊軻:
(1) 刺客任務失敗。
(2) 沉思謀慮:考慮良久,設計獻樊人頭。
(3) 反應力:為秦舞陽解危。
(4) 膽勢:
面大局,不改色。
倚柱而笑,痛罵秦王。
(5) 氣度:「風蕭蕭兮易水寒,壯士一去兮不復還。」
(6) 《刺客列傳》全文五千多字,而寫荊軻事,佔了三千多字。
三、俠義與生死:
(1) 作史記之目的:
記載歷史事實ð藉兩千多年的人事演變的跡象,去闡明歷史軌跡,找出朝代興衰成敗的道理,以作為後事殷鑑。
記載歷史事實ð藉兩千多年的人事演變的跡象,去闡明歷史軌跡,找出朝代興衰成敗的道理,以作為後事殷鑑。
寫作內容:敘及社會各階層,以各種人物事蹟來反映歷史現況ð《刺客列傳》等。
(2) 立《刺客列傳》之因:肯定剛直有節的人,為反抗,破除勢利專制之見。
(3) 刺客:置生死於度外,成為重義輕生的不朽人物。
「知遇」。
利與義:以義定交。
生與死:以死報交。
(4) 結論:
相對於以勢相交、以利相交的事態人心,刺客對生死的抉擇與超越直可驚天地、泣鬼神。
¤千字閱畢心得:
閱讀完此文,倒是覺得自身的意見與她(余昭玟女士)是差不多的。也十分地贊同刺客這一角色和生死的抉擇與超越是有很大的關係。
另外,關於司馬遷的大作,《史記》一書中,我最為覺得他了不起的地方是在於司馬遷他在描繪小人物的地方,在尚未論及寫作手法、編排和內容上,我想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地方。整個社會並不單只是由大人物架構而起的,平凡人物、市井文學往往在正史之中遺漏掉,某一原因,其可能不被重視。而司馬遷能秉公正無私的心來書寫歷史,這可真是可敬之處啊!
歷史不但有鑑古之往來的部分,更有反映當代社會生活、人民思想的情況。為此,我們即可猜想為何有《刺客列傳》、《遊俠列傳》,俠客的興起之因。會寫作成著作,不難臆測到,關於「俠客」的風氣在當代社會大概是非常盛行的吧!而造就這原因的,也許就是因為社會動盪不安繼而產生的。日本的江戶時代不也如此嗎?那麼,為何又把「刺客」單獨獨立出來?其中應必有原因。
在那時候,春秋戰國剛過去,雖由秦統一了天下,但隨即又有楚漢相爭。政局一直一直處於不穩定的狀態,社會亦動盪不安。在那混亂的時代裡,有誰能保護要求大家擁有相當的道德、水準呢!我想似乎是十分困難。司馬遷先生也許正因這一原因,而特立出《刺客列傳》,藉著刺客們高尚的情懷,以便教育宣導,企圖使社會風氣往上提升呢!
在《刺客列傳》裡,分別記載了五位刺客的事蹟:曹沫、專諸、豫讓、聶政、荊軻。「曹沫者,魯人也。……其後百六十有七,而吳有專諸之事。……其後七十餘年,而晉有豫讓之事。……其後四十餘年,而輯有聶政之事。……其後二百二十餘年,秦有荊軻之事。」(司馬遷〈史記‧刺客列傳〉),這裡,亦是我覺得相當神奇之處,明明是五位刺客,看似個人事蹟是分散開來的,而卻又能以時間為軸將他們相連,太史公的筆法之妙猶見一斑。
然而,在整篇《刺客列傳》裡,佔篇幅最多者即是荊軻一部分。全文五千字,卻佔上了三千多字。其中的描述更是詳盡。其中必有文章,才使得太史公用上那麼多的文字去描繪。其中我個人揣測的原因有二,一是太史公極為賞識荊軻的為人,相當地重視,於是方以荊軻為所有刺客當中的代表。其二的原因是,也許只是單因荊軻的年代距太史公較近,有較多的了解,於是著墨比較多罷了。但在一般比較多的說法裡,都是較為推崇荊軻,再《刺客列傳》中,也是以他(荊軻)作為所有代表來說明。
的確,荊軻確實是位了不起的人物,他富責任感,一開始他不立刻答應燕太子丹不是因為他膽小怕事,不是因他怪燕太子丹私怨,而是他清楚明白,一但他答應了此事,他便需負責到底,至死方休。
在荊軻答應刺殺秦王後,便足見他遠謀深慮,燕太子丹幾次央求他出發,他(荊軻)都沒什麼動靜。似乎像是周武王要出兵伐纣前,姜太公一再地推敲過情勢後,方決定出征。另外,荊軻具洞察力善用計,他清楚明白秦始皇生性多疑,唯有獻上樊將軍的頭顱及燕地,方能打破秦始皇的戒心,藉以親近。其心堅定,超脫生死。在易水訣別時,那兩句「風蕭蕭兮易水寒,壯士一去兮不復還。」,其中雖有悲情在裡頭,卻也見到壯士(荊軻)的毅然決心。在秦宮殿上,秦舞陽(隨荊軻前往的刺客)因心驚恐懼,以不小心引起秦始皇的關注,此時此刻,荊軻的反應力立即的展現出來,他跳出來為秦舞陽脫危,若非過人膽識是不能做到如此啊!
最後在刺殺秦王的過程中,不幸地,荊軻失敗了。這一件事可真是關係重大阿。要是當時荊軻成功的話,也許歷史就得改寫了。但現在,我們「事後諸葛」的來歸納研究,為何荊軻會失敗的原因,其一是他想活捉秦始皇,擒賊先擒王,一但把皇帝捉住,便可歸還諸侯國土,救天下黎民百姓脫離水深火熱當中。因為只有活捉方能改變天下此狀,否則只殺了秦始皇,天下又只是回歸到戰國時代,回到戰國時代並不美好,又是個民不聊生戰火連天的世代,故荊軻想活捉。但這卻是不容易的一件事,於是乎困難度提高許多,亦是失敗之因。
二是錯失良機。在活捉的過程中,不夠迅速,於是讓秦始皇有時間反應,讓四周的人有機會解救秦始皇,於是失敗。
雖然,在故事的結局上,荊軻刺秦王終究是失敗了。但是荊軻的形象依然會殘留在大家的心中,荊軻的壯烈、荊軻的反應、荊軻的超然、荊軻的膽識,將永久不滅,亦當只為利益而活的人做警惕,這正是荊軻不朽的形象吧!
在讀完《刺客列傳》中的「荊軻篇」後,其實就我個人而言,我還蠻中意當中的「豫讓篇」及「聶政篇」,雖然他們的刺殺行動並沒有成功,但他倆的義氣、忠誠、孝心,亦讓我動容。
所有必須當上刺客的。在擔任之前,或許他們早就清楚知道,他們也許必須把生命托出,方能成功,可能就那麼的一去不復返了。但他們仍決意如此,可見他們刺客對生死有一定的超脫。我們平凡人或許只是單只求存溫飽,可以過日子就好,不會想說要出外做一番大事業。但刺客們不是。他們就像流星一般,雖停留在世的時間不長,但永留在我們心中。他們亦是凡夫俗子阿!為何可以就這樣的拋下一切,只為求成就大事業,那種犧牲奉獻的精神,是可敬的。
如果世上能多幾人肯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人,也許,社會上便不會有如此多混亂存在吧!
全站熱搜